赵匡胤为何能轻易夺后周的江山?

2023-06-26 08:47:23来源:中华网热点新闻

因此,尽管"欺孤儿寡母"于德有亏,上来就称帝过于直接,但他依然赢得了人心,"轻易"夺取了后周政权。

可是,他的篡位却看起来是最轻易的:连拥立傀儡皇帝的过渡阶段都没有,直接就夺权称帝,而且居然还就把位置坐稳了。

表面平衡背后的深刻矛盾


【资料图】

柴荣的布局

959年,正当柴荣意气风发地进取幽州时,突然病重。

回到开封的柴荣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,开始紧急安排后事。

1、去除隐患,赵匡胤上位

这样,禁军彻底稳了。

2、相互制衡

在掌握禁军平衡后,柴荣又开始控制朝廷中枢系统的平衡。

王溥、范质、魏仁浦等文官为骨干,掌枢密使,混合文武,同掌国政。

枢密使有调兵之权,却无领军之权;禁军将领有领禁军之权,却无调兵之权。

在柴荣的安排下,相互制衡的权力体系建立了起来。

3、总体军权平衡

柴荣死后,周恭帝即位,进一步进行了平衡。侍卫亲军兵马副指挥韩通兼天平节度使,防御开封东北面;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兼归德节度使,防御开封东面;向拱为西京留守,防御开封西面。

考虑到周恭帝当时才7岁,这些举措应当出自是柴荣的安排。

如此,力量进一步平衡,谁也大不了。

柴荣留下的权力体系,表面上保持了权力制衡,却也留下了两个难以解决的矛盾。

1、主少国疑与人心不安的矛盾

历来少主即位而能平稳过渡者,背后无不有一个强权人物默默支持。

柴荣留下的权力体系中,中枢的王溥、范质才具、威望都有限,难以有效调度各方武将。一个不能服众的中枢,加上几个手握兵权的武将,这是绝不可能长久的。一旦有变,往往是血流成河。

结果,李重进也被迅速平定了。

经过晚唐、五代十国的大动乱,天下急切期待一个稳定、强有力的政权。而赵匡胤,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,满足了各方的利益。

因此,上自中枢大臣,下至平民百姓,人心不安。

2、静态平衡与人才思功的矛盾

柴荣时期,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。劣才被黜,良才得升。

同时,由于柴荣的努力建设,后周军力强大,对外征战屡战屡胜,立功求富贵已经成为常态。

一时间,有才之士,骁勇之兵,莫不脱颖而出,后周满朝欣欣向荣之气。

陈桥兵变时,将士们首先提出的理由便是:

"主上幼弱,未能亲征。今我辈出死力,为国家破贼,谁则知之?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,然后北征,未为晚也。"

既得利益者人心不安,有才能战之士恐功劳得不到封赏,如果赵匡胤能对此提出解决方案,是有条件成功上位的。

黄袍加身

在柴荣的布局中,赵匡胤获利最大,一举获得殿前都点检的职务,掌握了最精锐的禁军,使他获得了进一步夺权的力量基础。

赵匡胤很快就开始了隐秘操作。

960年正月初一,镇、定二州来报:辽、北汉来侵,请朝廷调兵来援。

范质、王溥立刻派赵匡胤领军出征。

当年是个群众演员,现在,赵匡胤要当主角了。

1、激发军队焦虑情绪

马仁瑀、李汉超、王升彦等人鼓噪道:天子年幼,你们拼死拼活地立功,谁能知道呢?我们看,不如先立点检做了天子,再去北伐。

2、赵普的"金口良言",促成了起事

前面的话,可以理解成将士们的牢骚。

赵普的话,把牢骚直接转化成了行动:

(1)不造反,你们岂只是白白立功,大家都很危险。

朝廷依赖的,正是我们。我们离开京城以后,四方节度使一定蠢蠢欲动。到时候,国内有变,我们就都成反贼了,还富贵个鸟。

标签:

今日热门
More
供应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