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:提起"报纸",想必大家并不陌生。在互联网兴起之前,它可以说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。但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,"新媒体"、"自媒体"的不断涌现,传统报纸受到了很大的冲击。在巨大的"危机"面前,传统纸媒开始转变,不断进行自我突破,试图挽回已经失去的市场份额。而纸媒现在所遭遇的困境,不禁让爆史君想起了北宋时期"小报"对"官媒"的冲击。那宋朝民间又是如何经营"小报"的呢?爆史君今天就来带大家看看。
(一)"小报"的前身
在宋朝小报诞生之前,便有了官方报纸。当时称为"邸报"或"朝报",也有"邸抄"、"进奏院状"、"状报"这样的叫法,但最通用的叫法还是"邸报"。而"邸报"也并非宋朝独有,早在西汉初期,便已经开始出现。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,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,这个办事处就被称为"邸",且派有常驻代表。
【资料图】
而这些被派驻在京师的代表,就相当于今天驻京的新闻机构人员,主要作用就是传达朝政消息。他们需要将"皇帝谕旨、臣僚奏议、有关官员的任免调迁"等消息都一字不落地誊录到"邸报"上,然后快马加鞭地送回当地。这也是一种最早的新闻发布方式。而据相关史料记载,中国最早的报纸,实际上起源于唐朝的邸报,但"邸报"这一称呼,却是从宋朝开始的。
(二)"小报"诞生的时代背景
政治上:社会动荡不安,加剧了民间对信息的需求量。北宋从立国后就强敌环视,西夏、辽国、金国、蒙古一直对宋朝虎视眈眈,且屡次寇边骚扰。宋朝军队屡战屡败,朝廷不是求和就是纳贡,让百姓很没有安全感。而且宋朝一直存在"冗官、冗兵、冗费"的问题,这些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,但在宋朝严格的新闻审核制度之下,这些内容全被删除或修改。社会各层人士和各级官吏都急需了解时事政治和朝廷动态,在"官媒"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,民间小报便应运而生。
经济上:宋朝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,促进了"小报"的诞生。熟悉宋朝历史的人都知道,宋朝在军事上实力孱弱,但经济上却在历代王朝中首屈一指。老百姓手里有钱后,各种休闲娱乐文化频繁出现。如宋朝的夜市、瓦舍等场所的出现,就是为了满足宋朝百姓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。而小报的诞生也是如此。社会底层人民迫切需要了解最新的知识,而商人也可以从中获取巨额利益,二者不谋而合,"小报"便有了生存的空间和土壤。
文化上:受教育群体增多,"士"阶层空前壮大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,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,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。而宋朝百姓在解决了衣食问题后,自然便开始渴望接受教育。伴随着程朱理学的出现和发展,宋朝越来越多的底层人打算通过读书而入仕,而这部分知识分子,正是"小报"的主要受众。如《宋会要辑稿》就曾记载:
"徽宗宣和元年六月十四日臣僚言:窃见迩来凡朝廷进用人材、除授差遣之类,曾未拟议而士大夫间好事者乐于传播,撰造无根之言,欲望明诏有司,严为禁止。"
由此可见,士大夫对于小报上的内容,很是青睐。
传播方式上:宋朝雕版印刷的兴盛与普及,为小报大范围的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。众所周知,报纸要想做大做强,就关键的一点便是"发行量",如果印刷方面效率不高,那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报纸的销量。而宋朝除了继承与发展了唐朝的雕版印刷术外,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,这两种技术的交叉使用,大大提高了小报的发行效率。所以小报才能够强势崛起。
(三)小报的创作者
1、官府"兼职"的进奏官。在小报诞生之前,宋朝只有"邸报",而要能将"邸报"上的内容悄悄记载于小报之上,除了官府内部人员,恐怕没人能办到。所以小报最初的编辑人员,通常都是各州郡的进奏官或中央与省级行政机构的官吏。而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,那就是为了钱。对于这种胡乱泄密的官员,宋朝皇帝也头疼不已,如宋仁宗于天圣九年就曾发布过一道御旨:
"诏如闻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,三司开封府在京诸司亦有探报,妄传除改,至感中外。自今听人告捉勘罪决停,告者量与酬赏。"
2、专门的传发者。在小报诞生之初,内容确实是由官府内部的下层小吏撰写,但由于朝廷内部的查抄,再加上风险颇大,所以很多内部人士便隐居幕后,或退出这一行。在这种情况下,就出现了专门的传发者。这种人以打探小道消息,撰写文章为生,"坐获不赀之利"。小报呈现"产业化"和"专业化"。
(四)小报的运营方式
内容上:1、小报选择刊登邸报上不刊登,但民众却十分感兴趣的内容。邸报刊登最多的,通常是皇帝的衣食起居、重要讲话、官吏的选拔任免、大臣的奏章等,而涉及到灾情、军情、朝廷机密,以及大臣未公开的奏章等,统统不予刊登。但这些东西普通民众和底层官吏却十分感兴趣,这就给了小报机会。2、杜撰一些虚假的民间故事。早在唐朝时期,中国民间便有收集奇闻异事的爱好。到了宋朝,这类著作更是流传甚广。小报的编辑者就将它们编造成一个个简短的故事,供民众娱乐消遣,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,让民众深信不疑。
发行时间和发行效率上:邸报作为官方媒体,朝廷自然会对它严加管理,并为此建立了一套"定本审查制度"。通常情况下,进奏院的官员们需要将邸报初稿呈交门下省"判报",在经过门下省的删减后,才能送到枢密院由枢密使或宰相审定。枢密使或宰相审核通过后,邸报才算"定本"。最后,定本的邸报再通过步递、马递、急脚递等方式向各地分发。
而小报就没那么麻烦了,由于审核宽松,所以小报基本可以做到"日出一纸",在效率上远超邸报。而在发行方式上,小报采取了"京城印行,绕街叫卖"的方式。所以让人们养成了"小报为主,邸报为辅"的阅读习惯。
(五)小报的影响
小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封建王朝官报垄断新闻传播的社会局面,而且还让古代的新闻事业成为了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,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大众对时事政治和各方面信息的需求,削弱了邸报的权威性。但于此同时,由于小报审查机制的缺失,导致假新闻频发,对宋朝政府的有效统治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。尽管宋朝政府一直在封禁小报,但却屡禁不止,个中原因,相信大家应该也有所了解。
爆史君说:当新生事物来临时,与其费尽心思的去"堵",不如顺应时代潮流,积极作出改变。只有顺应民意,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!
标签: